每日看点!他们用爱守护孤残儿童健康安全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来临之际,5月31日上午,北京市儿童福利院举办以“在新时代的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成长”为主题的媒体开放日活动。开放日有哪些亮点?我们带您一起了解。
开放日当天,媒体记者、爱心人士等一同参观了市儿童福利院历史文化长廊、特殊教育中心和康复示范中心,详细了解市儿童福利院的发展历程、服务体系、内外交流、先进模范等情况,近距离观摩了解儿童康复训练及教育教学活动,感悟党和政府对孤残儿童福利事业的关心和重视,了解社会各界对孤残儿童福利事业的支持和帮助。活动现场还举办了一场温馨感人的爱心义卖活动,义卖所得收入将全部用于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服务保障事业。
(相关资料图)
△ 参观市儿童福利院历史文化长廊
用心用情用力
照顾好每一名孤残儿童
“来,看前面,头不要仰,脚放地上,踩住地,太棒了!放松,咱们再来一次。”在市儿童福利院的康复示范区,康复师马利正在为明明(化名)做康复训练。明明今年14岁,是一名脑瘫患儿,四岁就来到了市儿童福利院,他扶着康复器具,耐心地听着康复老师的话,努力配合着。
“康复训练是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会根据孩子的残疾程度为孩子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马利说。
市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各类孤残儿童包括智力、肢体等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残疾。针对院内儿童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市儿童福利院形成了养护服务精细化、医疗服务规范化、康复服务专业化、教育服务个性化、安置服务最优化、社工服务亲情化的“六化”服务体系,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工作人员正在帮助儿童进行认知训练
建院以来,市儿童福利院始终围绕“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宗旨,立足孩子需求提供服务保障。特殊教育方面,遵循“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的教育理念,按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使儿童养成健康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科学知识。康复服务方面,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及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努力让躺着的孩子坐起来、坐着的孩子走起来、走着的孩子跑起来。通过一系列专业化、规范化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很多残疾儿童在体能、智能、言语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部分儿童成功回归家庭和社会。
由于市儿童福利院内孩子采取集中供养服务模式,孩子们虽然生活上有保障,但相对正常孩子来说,他们缺少父母完整的关爱和更多的关注,比正常孩子更容易产生焦虑、缺乏安全感。针对儿童心理特点,市儿童福利院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师对儿童进行系统治疗,通过绘画、音乐、行为矫正、游戏治疗等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儿童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成立蔡保根技能大师工作室
提升孤残儿童服务质量
蔡保根是市儿童福利院养护五区的区长,也是蔡保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2010年,蔡保根从北京市海淀卫校毕业来到市儿童福利院工作。工作13年以来,经她护理的孤残儿童有近千名,他们几乎都有残疾,而且多为重度残疾,有的肢体叠加、有的骨骼变形异位,有的儿童身上患有3到4种严重疾病,还有一些患有苯丙酮尿症的儿童,他们则需要特殊饮食。
△ 蔡保根悉心照料院内儿童
蔡保根每天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养护五区33名孤残儿童的日常照料,包括日常的喂奶、喂水、喂饭、喂药、更换尿布、口腔护理、为儿童洗澡理发以及包括癫痫在内的急救处理等工作。让蔡保根印象最深的是曾经有一个出生只有两斤的早产儿婷婷(化名),为了让婷婷度过危险期,她连续三个月守在暖箱边,记录着婷婷的点滴变化,每日喂她喝奶,时刻注意奶流的速度、奶液的温度,就这样喂一口吐一口,反反复复,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婷婷终于出了暖箱。“现在婷婷已经长大被领养了,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以及我们工作的伟大。”蔡保根说。
2018年市儿童福利院成立了蔡保根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提升综合技能水平,紧密结合本单位主责主业及业务特点,传承和发扬行业精神,不断提升孤残儿童服务质量。
市儿童福利院积极发挥在孤残儿童养育服务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化孤残儿童养育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成果,强化护士、医生、康复师、教师、社会工作师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充分发挥蔡保根技能大师工作室专业优势,不断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市儿童福利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张志良表示,通过举办媒体开放日活动,希望为社会各界了解福利院儿童福利工作提供窗口,让更多社会爱心人士了解孤残儿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共同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在“六一”国际儿童节
来临之际 我们祝所有的小朋友们 节日快乐 文字:《北京社区报》记者付佳 图片:《北京社区报》记者任晓宇 编辑:佳祥 明博 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推荐阅读标签: